(新春見聞)西藏日喀則鄉野藝人讓民間藝術綻放魅力
10余名戲師圍成一圈,手持道具,跟著鏗鏘有力的鼓點進行唱跳。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霞爾巴貢的傳承人普布吉拉7日向中新社記者分享了一段他們正在村里排練的視頻,此戲劇將在藏歷新年初三演出,是年俗傳統。
數日前,中新社記者探訪了普布吉拉的老家薩迦縣麻布加鄉。這里海拔4300多米,距離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區約200公里。普布吉拉生活在尼白村,全村房屋依著緩坡地勢而建,典型的紅白青三色一眼便能識別是薩迦建筑。
圖為1月28日,普布吉拉。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普布吉拉稱,霞爾巴貢是一種戲劇,表演形式有別于藏戲,巴貢可以解讀為捏成團的糌粑,象征著有吃有喝,五谷豐登。相傳在公元12世紀薩迦班智達時期,由薩迦派高僧創作,后來流傳到民間。戲劇講述的是藏王赤松德贊興建桑耶寺的過程。
58歲的普布吉拉18歲時便跟著村里的師父學習,直到30歲出師,印象中,霞爾巴貢傳到他這已經是第四代了。
他介紹,霞爾巴貢表演產生在民間,形成發展也在于民間,其獨特豐富的歌舞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鄉土氣息。霞爾巴貢從劇情表現可分為唱、舞、韻、白、表、技等。眾多表演方式將劇情展開,整個表演程序共有22段、16節,按照故事情節表演有近60多種不同角色及人物出場。
在他印象中,秋收后農閑時,他們會在師父的帶領下去各地表演,觀者通常會回饋糧食、羊肉、鹽巴、酥油等等。這種季節性的演出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年輕時,普布吉拉跟著師父到處演出,上了年紀后,他接過了師父的衣缽,帶著年輕的戲師們走遍鄉村。以普布吉拉為代表的戲師們并非全職藝人,他們另一個身份是農牧民。普布吉拉家里有50余畝地,青稞、油菜、豌豆是主要作物,還有300余只牛羊。勞作時,他們總會在田野或者草原唱上一段。
普布吉拉人生中最大的舞臺是2020年戲劇百戲(昆山)盛典。為了這場演出,大家練習了很久。從喜馬拉雅北麓的鄉野到全國專業性舞臺,這位農牧民看到,霞爾巴貢未來的路更寬了。
在他印象中,村里霞爾巴貢戲隊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保持著20余人的數量。目前,戲師以40歲左右為主,最小的28歲。歷史上,此戲劇傳男不傳女,這位老人和戲隊的成員也持同樣的態度,尊重傳統。
霞爾巴貢在2013年、2021年分別入選了西藏自治區級、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有了“國家”標簽,他更有信心了。戲隊里,有自治區級、市級、縣級三級傳承人。他的兒子也成為一名戲劇演員。
自2020年,西藏開展戲曲進鄉村,霞爾巴貢戲劇的演出也不局限在農閑時。夏天農忙時,普布吉拉帶著戲隊在薩迦縣范圍內演出,縣里舉辦的文化節上也有他們的身影,每場演出可以拿到5000元人民幣的補貼。
2023年,普布吉拉進入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擬推薦名單。這位老人從未想到,表演了大半輩子的戲劇,還能獲此殊榮。
在鄉野,這位民間農牧民藝人認為,自己傳承能力有限,能做的是教好下一輩人。他希望,有更多的演出機會和更大的舞臺幫助霞爾巴貢改變,讓更多人感受到傳承數百年的藝術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唐卡藝術與梵高繪畫的色彩運用
唐卡藝術和梵高繪畫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誕生的藝術形式,它們在色彩運用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表現手法。[詳細] -
紙雕唐卡藝術的追夢人
據悉,18世紀中葉,紙雕由歐洲一群喜愛創作的藝術家帶來了全新的生命,這是紙雕出現新形式的一個鼎盛時期,之后,紙雕的流派開始清晰化。[詳細]